声润三秦 工兴乡韵:西工大实践团推普助农行 探访岚皋产业振兴路

2025-08-06 14:30:19 | 来源:
|

巴山腹地,岚河之畔。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声润三秦 工兴乡韵”推普助振实践团,在文化遗产研究院曹颐戬、曹静两位导师带领下,深入安康市岚皋县乡村产业一线。他们将推普课堂搬进生机勃勃的种养殖基地、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把青春活力注入农业振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青年学子们于田间地头倾听乡音,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桥梁,记录乡村振兴在产业与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图1:实践团与陆基养鱼基地负责人合影)

【产业沃土上的“推普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鱼米岚皋香。在岚皋县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陆基养鱼示范基地,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深深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这是乡亲们用汗水和智慧建造的“蓝色工厂”。负责人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详细介绍环境智能调控与智慧农业等现代技术。当传统与现代碰撞,队员们敏锐意识到,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离不开清晰准确的语言沟通,岚皋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更离不开普通话的助力。

(图2:队员在陆基养鱼基地用普通话与农户交流技术细节)

【猕猴桃藤下的“语言桥梁”】

果香伴着欢声笑语,实践队走进四季镇的猕猴桃种植园。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映衬着果农辛勤的身影。队员们穿梭藤架下,聆听果园负责人讲述“岚皋猕猴桃”品牌打造的故事。当提到利用电商拓宽销路时,负责人坦言:“直播带货时用清晰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猕猴桃的甜度、绿色种植理念,更能打动全国观众。岚皋正组织农户学普通话,这不仅能推广普通话,更能打开销路!”这与实践团此行目的不谋而合。团队成员随即拿出准备的常用电商推介词句普通话对照表,现场进行教学。

(图3:队员前往猕猴桃园途中)

(图4:种植园中的富硒猕猴桃)

【乡音与国语的“和谐共鸣”】

采访中,实践团特别关注普通话在获取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拓展中的实际效用。一位种植大户表示,学习普通话对于参加农高会、签合同、看条文都大有益处。乡亲们用淳朴的笑容和真诚的话语回应队员提问。这些扎根泥土的鲜活反馈,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推普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打通信息壁垒、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钥匙。

(图5:队员分享普通话学习对理解技术、对接市场带来的切实帮助。)

【青春足迹印刻振兴之路】

从产业基地到农业种植园,从辛勤耕耘到科技赋能,“声润三秦 工兴乡韵”实践团将推普工作深度融入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场景。盛夏八月,师生们不辞辛劳走访探寻,不仅收集了方言与普通话使用的第一手案例,更深刻理解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提升农民技能、畅通产销信息、塑造地方品牌、促进文旅融合中的基础性作用。

“产业与文化一线就是最生动的推普课堂,”指导老师曹静总结道,“通过‘语言赋能+数字传播’双轮驱动,既帮岚皋用普通话打开市场,也让绿色农产品等特色物产通过普通话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老乡们的肯定与学子们服务乡村的热情,正是“以言为桥,以文兴乡”的生动写照。实践团将持续关注推普与岚皋发展的关联,形成针对性推普辅助材料,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更多语言动能。

(图6:实践队与木竹村农产业负责人合影)

文 | 刘俊怡 陈卓枫

图 | 曲军艳 王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