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的国际影响力需深入研究

2025-01-08 14:52:09 | 来源:
|

赵晏彪

张艳丽副教授撰写的《张恨水的“冷清”与“热闹”(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从历时90余年的翻译出版状况梳理与专家学者的正反方向研究评价两个维度,阐释了张恨水小说的海外影响力。这篇文章如同一面镜子映现了张恨水作为现代中国通俗小说的开山笔祖,其作品在海外的“冷清”与“热闹”之景象的奇葩与多彩。

我曾经在“张恨水(黎川)国际文学周活动”的发言中总结出好作品“三性”,即民族性、人民性、传播性。张恨水作品的民族性在于体现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人的真实生活,是我们这个民族阶段性历史的写照;人民性在于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从高级知识分子、政治人物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张恨水的小说;传播性在于作品受政治、文化力量的推动,作品发表后很快被翻译为日、英等文字出版发行。张艳丽副教授在文章中介绍了进入21世纪后,仍有国外专家学者对小说意义和人性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评价,可见其影响力的纵横度之大。

现在由于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达,文学作品写作队伍非常之大,是过去无法比拟的,每年产生的作品也非常之多,仅长篇小说就有万部以上,而制造废纸只是一种表面的浪费,制造垃圾和精神毒品则是我们不可容忍的。到底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令读者和评论界感到非常困惑,有人提出“把甄别与筛选交给时间,如果若干年后还在有人看、有人研究评价的作品就是经典。”这话有一定道理,张恨水的作品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考验,仍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其地位和价值,呈现了“热闹”之状,这就说明是真正的经典。正如张艳丽副教授在文章最后所阐明的,如果国内翻译出版机构加大推出力度,受读者喜爱的通俗文学作品会提高海外的阅读研究热度,让有时代特点的中国故事产生更大、更强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会长)

赵晏彪简介

赵晏彪,著名京味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外作家交流营创始人。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会长,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原书记、副主编,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故事联合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