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业平台转型建设,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

2025-01-08 11:36:38 | 来源:
|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政府多措施并举,不断出台保就业、促就业、增就业、稳就业的文件,持续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并提出“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提升创业质量”;2024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指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支持自主创业”。因此,聚焦创业平台转型,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首先,聚焦创业平台的宣传效果,开发政策宣传“懒人包”。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创业基地优质人才集中的特点,提升政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宣传作品的生产质量,以一图(视频)读懂政策、一表申请事项、一号畅通咨询等现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创业补贴等各类创业政策宣传。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已经设立“就业创业专区”,已实现就业创业政策一键查询。在此基础上,一是需积极推动各省省级服务平台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与业务办理的专门入口;二是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将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项目延伸进去,将政策宣传“懒人包”线上线下传播宣传,让创业者、求职者能够轻松了解创业就业扶持、生活保障相关政策;三是积极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投放政务服务一体机、“懒人包”产品,逐步推广应用AI助手、数字孪生等技术设备,进一步推动自主创业、就业相关审批事项在全国范围内“全程网办”“全网通办”,使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随手可得,不断便利政策获知,消除“信息差”带来的“温度差”。

其次,聚焦大学生能力提升,设立人才培养“加油站”。依托社会、高校各级各类创业平台,提供前置化创业辅导实践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系统培训教育。一是鼓励大学生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常态化开展创业专题讲座、答疑会、交流会等,经常性组织创业平台的青年互相交流,特别是培养在特色农业产业、农业科技、乡建乡创、文创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创业所需知识,重点将各种创业师资、政策宣讲等资源引进创业平台,并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给予精准指导。二是持续推进实施“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初期人员参加各类创业培训,探索“AI+”“互联网+”的培训模式,推动创业专业知识培训。例如,定期开展创业训练营,通过行业市场相关知识、管理等技能培训提升创业者的市场调研评估能力、创业机会与风险识别能力、组建与管理团队能力、创业计划能力等。三是鼓励创业青年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强技、以赛提能。

再次,聚焦优化升级创业基地,打造产业对接“生力军”。一是优化基地考评体系,将各创业基地与高校创业园对接情况、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情况、各基地入驻创业项目的创业成功率作为考核重点,引导创业基地按照“一基地、一品牌、一特色、一产业”的思路,选择差异化发展方向,推动向“产业型”创业基地发展升级,尤其是加大在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创业扶持、对接力度,健全从学校“孵化”到社会创业基地“成型”的培育链条。二是优化创业基地布局,将创业基地与高校现有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等共建,或直接将创业基地“落户”到高校,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各类青年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以平台促创业,使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始终成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的关键一环,积极形成资源聚集效应。

最后,聚焦创业平台大学生需求,建设多元支持创业“资金池”。瞄准大学生在创业不同阶段的“敏感点”和“痛点”,设置由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投行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等多元参与的资金池,根据大学生创业的起步、初始、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经营业态,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给予相应的劳动保障、住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贷款、风险分担等方面支持,因人而异、因企施助,实现全程支持、精准帮扶、全链条、全周期伴跑。企业在初创阶段,可以设置主要由政府给予住房补贴、税收减免、投保补贴、小额贷款等,由保险公司设置相应险种以分散风险,随着企业成长,给予不同配比的帮助;在创业进阶阶段,组织大学生创业项目展示,为他们搭建融资、投资服务平台,提升创业孵化成功率,让大学生创业项目进一步落实落地,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以实现筑塘引鱼、放水活鱼、蓄水养鱼。

总之,不断丰富并优化大学生创业平台服务支持体系,通过共享、共建、共创的理念推进创业平台转型建设,鼓励创业青年交流交往,多渠道支持青年自主创业,构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促进青年在创业就业中提升能力、实现人生理想。

(余惠武 华侨大学)